
(一)“链式改革”应对“约束蔓延”条块分割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制度现象。为了满足制定和执行计划的需要,“条条”(行业、行政隶属关系)、“块块”(区域)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。由于彼此难以协调,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往往政出多门、矛盾丛生。当然,“条条”和“块块”也都会提出各自的改革思路。这种各自为政的改革,可以形象地称为“点式改革”。在制定改革方案时,部门和地方既要考虑公共福利最大化,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自身利益。当二者产生矛盾时,往往是公共福利让位于自身利益。
共同之处则包括市场状况: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,经济活动以温和的速度增长;就业:近几个月平均就业增长稳健,失业率仍然在低位;通胀:12个月为基础的指标看,整体通胀率和扣除食品及能源的通胀率都低于2%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依然在低位;基于调查的较长期通胀预期指标几乎没有变化。经济活动的持续扩张、强劲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通胀接近委员会的对称性2%目标是最可能的结果,但这种前景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;将继续关注最新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,并将采取适当措施来维持经济的扩张。评估因素:评估将考虑广泛的一系列信息,包括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,通胀压力与通胀预期指标,以及金融和国际动态的数据。
“相比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遭遇国债抛售潮引发货币汇率大幅贬值,人民币国债受外资追捧,从而维持坚挺平稳趋势。”BMO投资管理公司宏观经济分析SalGuatieri向记者指出。这驱使越来越多新兴市场投资基金掀起调仓潮,将人民币与中国国债视为新兴市场投资的避风港。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去年下半年,长三角某地严查运钢车辆超载问题,导致当地多个重点工程用钢紧张,工程进度受到影响,最后在当地主要官员的过问下,交管部门无奈放松了查处力度。“物流公司门槛低,只能靠超载博收益”老张表示,物流行业竞争激烈,“行业门槛低,赚的是辛苦钱”,一旦严查超载问题,连货车司机都可能会“短缺”。
当地时间8日上午11点左右,天普市大道4400号周围聚集了七八百名民众,有的手举着横幅、标语牌,有的身着反对大麻、毒品的白色上衣。游行队伍从天普市大道4400号开始,向着Lower Azusa街道前进。大家有序地一边走一边呐喊:“反对大麻工厂!保护青少年安全!”队伍中也有很多父母陪同前往的青少年。
传统发展遇瓶颈,融合发展再出发过去,蚌埠一直被看做是重要交通枢纽和老工业基地,然而近年来凭借着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蚌埠在文化产业上做足文章,文化产业由“配角”变身“主角”。一个个重要文化项目的落地,让蚌埠吹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“集结号”。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,蚌埠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,经历“十二五”逐年积淀,蚌埠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.35亿元,增加到2016年的87.57亿元,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在2016年增加到6.24%,连续两年全省第一,高于全省2.24个百分点,高于全国2.1个百分点。然而,经过7年近30%的高速发展,蚌埠文化产业逐步进入增速回落、投资趋缓的平台期。蚌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延之对此并不讳言。他对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说,过去粗放式的“投资拉动”只能是一时之功,文化产业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到头。“特别是投资建设的大体量文化产业园,像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、大明文化园等项目,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、主业不突出等问题,个别甚至出现‘空心化’现象。”在何延之眼里,大项目没有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,也没有发挥出大效益,是行业内最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。当一些主要数据开始用“下滑”发出行业警告,创新、突破、提质,成为蚌埠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词。经过一番思考和酝酿,最终,“挖掘存量资源效益”与“向科技要文化生产力”成为并举之措,推动蚌埠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融共生,走上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。“2017年开始,市委宣传部牵头,多部门各司其职,从产业规划、项目筹划、招商谋划到资金计划、工作策划都重点围绕文化科技融合来推进。”在何延之眼里,目前蚌埠已经催生出文化与科技“六融合”的新业态。这里的“六融合”,是指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、影视装备与科技融合、演艺游乐与科技融合、数字创意与科技融合、工艺美术与科技融合、出版印刷与科技融合。这也成了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。